close
 
 
經常被身邊的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是,感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,該怎樣讓孩子學會承受挫折呢?
 
父母們常使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:講道理,訓斥,挖苦,拿鄰家的孩子激勵,心疼地幫助,警告,給予或撤回愛,物質獎懲等。真可謂軟硬兼施,恩威並重,有的循循善誘,有的簡單粗暴,有的溫柔一刀。但是,效果卻甚微,甚至還會有反作​​用。
心理挫折,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,想要達到的目標受到阻礙,因沒有辦法掃除障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或情緒反應。顯然,挫折是外在的,更是內在的,是一種內在的情緒狀態。既然是內在情緒狀態,如果僅僅從外部著手,眼睛盯著孩子,想要通過糾正孩子來提升其抗挫折的能力,顯然是收效甚微的。
 
事實上,父母忍受不了的挫折,往往通過孩子表現出來。真實往往很殘酷,所以,我們往往更不願意或更害怕去自我反思。相對探索自己,糾正孩子往往更容易。
 
父母忍受不了的挫折,往往通過孩子來呈現
 
一天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,兒子興奮地給我描述說:“我們自己組建了'閃電大隊',我是副隊長,A是大隊長,B和C是兩員大將,還需要一些兵,回頭我們再加入些兵”。
 
我瞬間忽略了兒子的興奮,第一反應間竟然是,“嗯,副隊長,為什麼不是大隊長呢?”兒子洋洋自得地說:“是我自己選擇當副隊長的,我就是要當第二厲害的”。我確認他知道副隊長的意思,還不甘心,又問建立閃電大隊的事是誰提議的,兒子說:“我呀”。聽到這,心中好像感覺欣慰些。
 
忽然,我對自己的反應感到好笑,“不就是小朋友之間玩嗎,至於這麼認真嗎?”此刻覺察到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女孩的執著需要:獲得第一名,通過學校的成功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。
 
童年的記憶中,我真正對自己有認識,緣於小學三年級的一次數學比賽,無意識地考了學區第二名,要去縣里參加比賽。這件事就像夜空裡的一道閃電,劃亮了我混沌的自我意識。當時有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:“我行啊,我原來這麼厲害!”老師和校長都一下子知道了我,覺得自己像個大人物一樣。從此,我的學業開始上升。
 
當面對兒子時,我潛意識深處那個“內在小孩”部分的需要瞬間就出來了。為什麼說是潛意識呢,因為我以為那個考完試就關心排名的小女孩早已是歷史了,意識層面上也認為自己根本不在乎排名,也不希望兒子將來為第一名所累。
 
然而,在那一刻,我知道:是我想要第一名,我覺得第二是挫折,而兒子絲毫沒有這個概念。當覺察到這一部分時,我就從挫折和焦慮的感覺裡出來了,輕鬆愉快。接下來和兒子的交流就只是想要了解,沒有了最初的緊張。如果我沒有覺察到自己潛意識裡的挫折感,就很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隱秘地給孩子施加壓力,傳遞的信息可能是:你要當第一名,因為第一名才是有價值的,值得愛的。兒子接受到這個信息,同時就可能激發挫折感,並且可能在他以後拿不到第一時會呈現,或者表現得過分擔心和恐懼失敗,發展下去抗挫折能力就會不斷降低。 挫折感是孩子從全能感到現實感的過渡
 
兒童在3歲以前,敏感的養育往往可以獲得一種健康的全能感,簡言之,即嬰兒可以讓任何事情發生的感覺,像神一樣的全能。這種全能感是自信的核心,如果未發展充分,成年後也往往在幻想層面保留很多全能感。
 
因此,全能感最初必須通過控制父母獲得充分的發展,以建立自信的核心,接著,要逐漸地打破這個全能感,獲得真實的自信。
 
3-6、7歲之間,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,發現自己並非全能,甚至連個積木都搭不好,這種受挫的感覺肯定不舒服。想一想神仙的法寶失去法力的感覺該有多沮喪,就可以理解孩子正在經歷著的感受了。
 
他們有時會表現得非常脆弱哭泣、發脾氣扔東西、攻擊人等。但這個時刻雖然痛苦,但也是重要的時刻,他正在學習體驗真實的挫折感,接觸真實的世界,提升現實感。你要留意一下這個年齡的男孩有多喜歡奧特曼,女孩多喜歡巴拉巴拉小魔仙,就能夠懂得孩子在用各種方式嘗試著創造一個過渡空間,讓自己慢慢學習接觸現實。
 
如果孩子的反應喚醒了父母自己受挫的內在小孩,而父母又不自知時,就可能在痛苦、說不出的難受和心疼甚至憤怒的驅使下,快速地介入,通過外部行動緩解內在情緒的緊張,從而斬斷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機會。
 
不過,父母也要盡到應盡的保護義務。有的父母因為本著孩子的事情自己解決的原則,任由孩子被傷害或者任由孩子傷害別人而不叫停或介入,也是不合適的。父母的功能是照顧或保護幼仔存活,直到他們自己能夠獨立生活。因此,如果孩子麵臨現實危險而不是想像的危險時,父母也需要適當地介入,千萬不要矯枉過正。無法受挫的不是孩子,而是父母的內在小孩
預期警告是對受挫感的反向強化
 
一次下課後,一名女生說,她的主要問題是特別愛哭,動不動就容易掉眼淚,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哭,感覺特別不好,希望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眼淚。
 
我當時問她:“你身邊是否有人總是叮囑你不要哭”。她疑惑地看著我,“老師,您怎麼知道,確實是這樣的,重要的場合或事件之前,爸爸總是會警告我,不許哭,哭是懦弱的表現,這麼多年了,我也特別想改,就是改不了”。
 
預期警告是父母的預期焦慮,通常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的警告、勸告或道理而會做出如父母期待的變化,反而會導致無中生有,刺激孩子產生被禁止的行為和感受。對成人亦是如此,更何況對年幼的兒童。
 
這一點也與幼兒的思維水平相一致。 6歲以前的孩子,雖然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,形象思維簡言之即以具體形像作為對像或內容進行思維加工,如幼兒數數時需要用實物,他可能知道1個手指頭加1個手指頭等於2,但並不一定理解1+1=2。然而,仍然還有大量的動作思維,即兒童的思維是在動作中進行的,動作停止,思維就停止。幼兒的這種思維特點,是與這個時候遊戲是主要活動相一致的。
比如,幼兒之間人際的衝突,孩子一會兒就忘了。但成人忘不了,就可能把這解讀為人際挫折而傳遞給孩子。成人傳遞的方式通常有兩種:一種是直接地表達。所以有成人之間因為孩子大打出手的,大人這邊正熱鬧著呢,孩子可能就又開始在一起玩了。另外一種是以相反的方式表達。通過強調要和小朋友和好如初,告誡孩子不許不搭理人家,不許記仇等。此時,孩子通常早已經過去了,但大人還在沒出來呢。
 
那個小和尚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:兩人下山,路上遇見一名女子過不了河,老和尚把女子背過了河,就繼續前行。過了一段時間,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不服氣地問​​老和尚:“不是男女授受不親嗎,出家人也要戒色的。”老和尚問他何故,小和尚說老和尚為什麼背那名女子過河。老和尚說:“我背過河就把那女子放下了,你到現在還在背著呢”。
 
如果孩子是老和尚,我們通常就是那小和尚。說“孩子是父母的老師”,並非指教給我們什麼,而是指孩子幫我們學習認識自己。
 
所以,讓我們用一生學習做孩子。
 
竹皂如酒,越陳越好___
 
緣道手工竹皂 - Handmade Soap
辣木酪梨調理皂 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竹 - 手工皂 的頭像
    竹 - 手工皂

    ~竹皂如酒,越陳越好~

    竹 - 手工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