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Trace:

簡稱T,油脂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攪拌一段時間後,皂液會逐漸濃稠變成像美乃滋一般的狀態,此時在皂液表面劃一個8字,10秒內不會消失,滴下的皂液也會留下明顯的痕跡,這種狀態稱為即被稱為“trace”,稠度不夠皂化反應不完全,容易造成油水分離、成皂太軟等現象,若太稠則會不好入模,甚至沒有入模就已經結成塊了。

速T:

是某種配方快速的達到Trace的狀態,有時會受某種特殊的油脂或者添加物的影響而產生,速T後若還是能攪拌均勻皂液,那成皂沒有任何問題,如速T後來不及使油脂和鹼液混合均勻,成皂則會出現不均勻現象。

OT:

over Trace,比美乃滋再厚一點又可以入模的狀態,新手如果把握不到什麼時候夠分入模,可以把皂液打到OT的狀態,減少問題的發生,強調一下,做皂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兒,只要堅持,一定能做出好皂。

超脂:

SF=Superfating,是指在皂液輕T後,選擇適合用來超脂的油脂進行添加,添加比例略為油脂總量的5%,使這種油脂的功效更加充分的保存在手工皂中,一般超脂選擇的油脂,都是具有特定功效、較為昂貴的油脂。但是超脂不是一個必要的步驟,新手大可以先從簡單廉價的油脂開始搭配做皂,放棄一下子購入太多的昂貴、不易存放的油脂,等培養了一定的興趣及技巧的時候,再考慮超脂,超脂並不是必要的。

減鹼:

是指在計算手工皂配方的時候,把計算出來的氫氧化鈉的用量減少,通常也可以減掉5%。超脂、減鹼可以降低成品皂的ph值,但是過量超脂或者減鹼會導致成品皂酸敗氧化速度加快,縮短手工皂的保質期。實際運用中,個人感覺減鹼是一項多餘的措施,因為我們所使用的分析純度的NaOH,是96%純度的,用這個純度的鹼直接計算,相當於已經減鹼4%。

添加:

我們將一些藥材、花類、生鮮食材、石泥粉類等加入到手工皂中,稱為添加,從一些網絡資料以及資深皂師豆媽那兒搜刮來的材料,我列幾個常用的添加時需要注意的內容出來。

·粉類添加會使乾性肌膚更加的干燥,粉類添加要先用水化開,避免直接添加在皂液中結塊,一般比例為2%,最高500g可加入60g,再多容易鬆散;

·新鮮蔬果的添加會大大降低手工皂的保質期,天然色澤也很容易褪去,等成熟時幾乎看不到;

·雞蛋黃可滋潤保濕肌膚,成皂為淡黃色,添加時需去掉薄膜,一千克的皂中添加2個蛋黃;

·蜂蜜有保濕抗菌的功效,一千克可添加15g,太多容易使皂體出水偏軟;

·胡蘿蔔或者南瓜(去皮去籽)的汁水入皂,不易褪色,可配合紅棕櫚油一起使用,使顏色一直保持鮮亮;

·鹽添加可以增加硬度(不是指鹽皂)比例為0.5%;

·糖可以增加起泡力(其實是增加泡沫的粘度,使之不易消失),比例為1%;

·精油的添加的量有一個公式,油脂ml*0.25=精油滴數,20滴約等於1ml,想要玩精油的話,還要多看書,充分了解精油的特性、味道等。

油斑:

當皂體出現深色圓形油斑的時候,從油斑處有油脂析出,手工皂開始氧化,我們稱之為酸敗,油斑會“傳染”,用小刀挖掉,盡快用掉手工皂,如果大面積出現黃色油斑,手工皂則已經完全酸敗,不可再使用。攪拌不充分、皂化不完全、保存環境溫度、濕度過高,皂體遇到指紋、水分,都是加速油斑生長的原因。晾皂過程中遇到出水的皂,要及時把水擦乾。

鬆糕:


鬆糕是在皂體表面或者邊緣呈現如鬆糕般一捏就碎的情況,皂化不完全、水量太低、保溫不當,都可能是導致鬆糕的原因。避免鬆糕的唯一方法就是老老實實的做皂,一步一步來。

松花:

松花的狀態介於鬆糕和完好的皂之間,在皂體上呈現雪花狀的點,有的多些有的少些,出現的原因與鬆糕一樣,皂化不完全、水量太低、保溫不當,相對情況沒有鬆糕那麼嚴重。解決松花和鬆糕的辦法,是用保鮮膜包起來,上鍋子蒸7-8分鐘,具體可以百度一下帖子。

皂粉:

手工皂脫模後接觸到空中的CO2,產生皂粉Na2CO3,雖然不影響皂的使用,但影響外觀。脫模過早皂體表面還有不少水分,直接丟在空氣裡反應,就容易形成皂粉,等摸到皂體表面基本乾透的時候脫模,能有效降低皂粉,另外脫模以後不要急著拿出保溫箱切皂,放保溫箱中2-3天,可基本杜絕皂粉。

果凍:


皂液澆注入模後,皂液的皂化反應是還在持續中,皂液溫度升高,皂中間會形成透明的大圈,慢慢向外擴散,整塊皂像果凍的感覺一樣半透明,我們稱之為果凍,果凍的出現說明皂化反應比較完全,會使手工皂的洗感更加溫潤,也會形成一些顏色,這些顏色有的是漂亮的, 有的卻影響了原本的構思。

熱析:


通俗的說法為火山,顧名思義,因為保溫過度,而使皂體溫度過高形成火山噴發的樣子,噴發出來的皂呈半透明糖心狀態,軟趴趴的不成皂。遇到熱析的情況就把皂丟在一邊,看能不能恢復過來,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,等冷卻後就團成一個團吧,熱析不影響使用。

出水:


當所加入的水量過多沒有完全反應掉的時候,還未脫模的皂上會出現水珠,多的甚至一大片一大片的,這樣的現像被稱之為出水,記得出來的都是水,不是油,出的水用紙巾吸掉即可,並無大礙。任何情況出來的都不會是油,除非鹼量算錯或者攪拌不到位出現的水油分離現象,才會出油,否則大家看到的都應該是水。出的水鹼性很強,擦拭的時候記得帶手套,避免灼傷。另外一種出水大多出現在溫度和濕度過高的環境下,皂體在晾製過程中出水,用紙巾擦乾即可,盡量帶手套操作,避免皂體殘留指紋,加速手工皂酸敗。

各種花紋:

有的皂切開後,會出現龜裂紋、凹凸紋、完好的皂中間一條透明的紋等各種花紋。以下觀點為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,歡迎一起探討。

龜裂:


龜裂一般出現在添加了粉末或者鮮汁的皂中,因保溫微過度,果凍一圈一圈打開的時候撞到了這種相對粗糙的物質,把他們分裂了開來,形成了龜裂紋。但是我有一款打了7小時的零添加的皂,也出現了這種現象,當時第一次大鍋打皂,打的過程中就一直覺得混合不均勻,所以這種花紋我最終的結論是攪拌不均勻引起的。添加物的加入,也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或者儀器,使他們均勻分佈在皂液中,從而形成了龜裂。

凹凸紋:

這種問題是因為攪拌不均勻引起的, 還是切塊太早導致表面水分迅速蒸發引起的,還是混合油脂INS差距太大引起的,有待討論,我想不明白,遇到過2次,盼高手解答。

完好的皂中間一條透明的紋:
這名字好長,這種現像也是因為攪拌不均勻引起的,容易出現在速T皂中間。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大家在入模有顏色的皂液的時候,會不會看見有時會有一些深深的顏色,混合在自己完美的皂液中,他們都是皂化不完全、或水、或油過多而形成的,如果這些深深的顏色足夠多的聚集在一起,就形成了這種條紋。速T皂攪拌(皂化)不均勻會引起;還有大家掛在鍋子壁上的皂液,那部分皂液很少能攪拌到,有的大力的掛壁會掛的很高,這部分皂化反應不完全,隨著入模的時候一起倒進了模具,答案顯而易見了。

~竹皂如酒,越陳越好~

竹 -手工皂 Handmade Soap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竹 - 手工皂 的頭像
    竹 - 手工皂

    ~竹皂如酒,越陳越好~

    竹 - 手工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